7年超73亿方“南水”入京 超1300万人直接受益 同时助力涵养回补水源地
北京地下水水位回升9.14米
2014年12月12日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。同年12月27日,历经1276公里跋涉的丹江口水库来水奔涌入京。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,截至昨日,“南水”入京已超过73亿立方米。7年来,73亿“南水”为北京市多水源优化配置、加强城市供水保障、提高水资源战略储备、涵养回补水源地、水资源科学统一精细化调度保驾护航。
据介绍,7年来,北京市累计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80公里,市内配套输水管线约170公里(含团成湖调节池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管线22公里);新建和改造自来水厂8座,已有13座水厂接纳南水,日处理能力达468万立方米,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300万;新增调蓄设施3处,容积4000万立方米,实现了南水北调中线水与密云水库的连通,工程年接纳来水能力超过10.5亿立方米,实际年均调入水量12亿立方米左右。“南水”已逐渐成为保障城市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,有效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。
73亿“南水”如何利用?北京市水务局表示,“南水”的利用坚持“节、喝、存、补”的用水原则,科学、精细地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,最大限度地节约来之不易的优质水资源,在满足本市自来水厂“喝饱水”的前提下,积极调研谋划,利用“南水”适时加大地下水源回补力度。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向密云、怀柔、大宁等大中型水库存蓄,利用“南水”和密云水库上游来水实施密怀顺区域地下水回补涵养,逐渐补充多年来由于极度缺水导致超采的水源地历史欠账。
通过入河、入海、入地的系统化补水,永定河、潮白河、北运河、泃河、拒马河五大河流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入海,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。2021年度,全市新增27条有水河道,新增有水河长452.61公里,增加水面32平方公里。8月23日,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3.59亿立方米,突破历史最高纪录。北京市地下水位连续六年回升,截至2021年12月17日,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.52米,与2014年同期对比,地下水水位回升9.14米,地下水储量增加 46.8亿立方米。河道内水质及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改善,各类污染物浓度指标大幅下降,一些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功能得到恢复,水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加,黑鹳等一批珍稀水禽成为常客留鸟。
此外,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”,本市聚焦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,深切感念水源区人民千里送水之恩,与河南、湖北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16县市区开展对口协作。2014年以来,全市共安排协作资金40亿元,实施协作项目超1000项,重点支持水质保护、生态特色产业发展、精准扶贫、民生改善、公共服务、产业转型、干部人才培养等领域,为水源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撑作用。
市水务局强调,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,虽有效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,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,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有150立方米左右,水资源短缺仍将是北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市情水情,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。“因此,北京市还需有序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。”相关负责人表示,本市积极倡导“光瓶行动”,全民节水达成共识;告别“有水皆污”“有河皆枯”,彻底治理142条黑臭水体;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内涝频发得到治理;中水回用不断增加,再生水利用量超12亿立方米;河长制统领治水一抓到底,优美河湖成为新名片;水务法治、体制、机制和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日臻完善,首都水治理效能显著提升。
文/本报记者 解丽 通讯员 王一涵 【编辑:陈海峰】
上一篇:别了,疯狂的学科培训
X 关闭
-
深圳宝安成功挂牌出让一宗商业用地 计划添增世界500强总部
宝安区让好企业有空间可落取得重大进展。9月13日,宝安成功挂牌出让中心区一宗商业用地。该宗地由世界500强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注册成立的
-
我爱我家:太和先机质押2.25亿股股份 占总股本9.55%
6月14日,我爱我家发布关于公司控股股东所持部分股份质押的公告。公告显示,为办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进行融资,西藏太和先机投资管理有限
-
1-5月房屋新开工面积51628万平方米 下降30.6%
6月15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房地产数据显示,1-5月份,房屋新开工面积51628万平方米,下降30 6%。其中,住宅新开工面积37782万平方米,下降31
-
1-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134亿元 同比下降4%
6月15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房地产数据显示,1-5月份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134亿元,同比下降4%。其中,住宅投资39521亿元,下降3%。